刚上研究生的我应该怎么读文献?

文献怎么阅读,相信看到这篇文章的你已经翻阅了很多相关经验帖,做了部分笔记,也试着自己总结了一些方法。但为什么这次还在搜索相关的方法呢?因为要做一个课题,写一篇论文的你,在真正开始阅读那些下载好的文献时,脑袋仍然一片空白,不知道从何下手。我刚读研究生的时候就是如此,看过不少经验分享的我每次都从摘要开始读,不是都说“多数文章读摘要,少数读全文”嘛。

认真看完摘要,了解了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结果、研究结论之后,我感觉我似乎知道在写什么,又似乎不知道。那接着读全文,从前言和背景介绍到数据分析、结论陈述囫囵吞枣过了一遍,哦!原来如此,脑子里有了点让人心满意足的印象。马上接着读下一篇,两三篇中文文献读完,一个下午的学习时间差不多就过去了,于是放下文献开启放松的夜间生活。

结果一两周过去,想不起自己都看了啥,一个月过去,论文还是不知道怎么下笔写第一个字。

这一切是因为我们知道了学习方法,又没有结合自身情况合理运用这些方法。怎样走出困境?

读到这里的我们都知道,阅读文献对一个科研者来说的重要性,我们不讲宏观的大问题,只问针对自己来说,我下载这篇文献,花时间读这篇文献,是为了什么?

读这篇文献是为了什么?每次打开一篇文献之前,问问自己。

这是一篇高质量综述,我读它是想了解这个领域,未来可能我也会写这个领域的综述,或者写到我研究的前言部分中。这是一篇学位论文,是我为写毕业论文查找到的,我希望能参考它的行文框架,参考它的引文。

这是一篇新发布的期刊论文,是我在浏览研究前沿动态时找到的,我希望学习别人的好方法,或者是它的“创新”。打开文献之前,梳理好自己打开它的逻辑,明确自己想要什么,怀揣目的去阅读。

曾经的我,读文献从来都是大海捞针碰运气,或者被动阅读看心情。导师发给我的是主题,我就自己在知识海洋里捞文献,导师发的是几篇文献,我就全盘接收并从头读到尾。

我们正式开始阅读文献,读一遍摘要,然后决定我们接下来的阅读顺序的仍然是我们的阅读目的。我是来学方法的,先看方法和图表;我是来学写作的,先看目录和文章框架;我是来扩充知识面的,就重点看前言部分和引文。

正式阅读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以下问题:

1.专业名词看不懂(特别是英文缩写词)

看第一遍的时候,记下来,读完该读的部分之后,尽己所能找搜索引擎检索一下,有个大致印象,然后在未来读文献过程中巩固印象,加深理解。

提前找参考资料学习,比如教科书会有中英文名词对照索引,硕博论文会有单独几页写缩略语/符号说明。

2.看一段忘一段

集中时间段进行文献阅读,至少一小时,而不是五分钟看一段,五分钟百度个关键词,再花五分钟摘抄几个句子。

对每一段进行概括,找出主旨,并在文段旁边就做出标记。看完一段,思考一下这段在全文的位置。遇到很长的段落,读完可以再回顾下全文框架。

3.花了大量时间做了很多笔记

做笔记是为了实现一开始的目的。

学会使用文献管理软件,如EndNote、Mendeley、NoteExpress来智能化管理软件,首先题目、作者、年份、来源期刊等基本信息,可以通过软件自动实现。

我们需要记下的是我们对文中有价值内容的思考,记笔记不是重复,而是提问与回答。

(1)文章的论证结构是什么?

即作者是如何进行论证的?从观点→证据→逻辑关系。把一篇文章当中的论证结构即从观点到证据到逻辑关系理顺了,有助于培养自己思考科研问题的习惯。

(2)文章有价值吗?

当阅读过的文献积累到一定量时,要对这些文献做评判。比如引言说清楚没?方法合理吗?讨论可信吗?在该领域创新、有意义吗?

(3)我学到了什么?

对自己研究有帮助的重要观点或可能会引用的观点、对未来研究的想法,予以标记。

(4)如果是我,我怎么写文章摘要?

这一部分口头复述也可以。读完文章,对全文或目标内容有了大致了解后,试着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如果字数远远多于原文摘要的表达,那就是还没抓到重点,没办法,只有再来一遍。

4. 看完没忘,过几天就忘了

回顾!看文献和任何一种学习都是一样的,“温故而知新“,定期回顾整理思路是很重要的。

这次回顾,不同于第一遍阅读,不需要逐字逐句,边读边回忆,读的过程中更多地思考文献框架(作者想要什么,作者做了什么,作者发现什么,作者获得什么),在更多遍的回顾中,能够更好地比较与连结每一段和全文的关系。

当读文献达到一定数量后,我们还要整理一次。这次是以文件夹为单位读完文献后,将每篇的阅读笔记按照自己的目的进行分类归纳,整理总结。(文件夹可以是以主题为单位,以时间线为单位,以作者为单位等等)

重点内容的小结:

1.明确自己的阅读目的

2.针对目的确定阅读顺序

3.学会利用资源

4.划重点、做笔记

5.批判性阅读:评估文献、谨记主题、时刻思考、学会提问。

6.温故知新,及时整理总结。

用一篇中华系列的论文举例怎样做到精读文献,最大化汲取文章的有效信息。

这篇是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6年发表的一篇观察性研究论文[1]。

下面介绍文章的具体内容。

文献是观察性研究中的病例对照研究论文——2016年中华现代护理杂志发表的《住院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他的研究目的非常简单和明确,就是探讨住院患者VTE发生的现状、危险因素。VTE一般分为DVT、PE即深静脉血栓、肺栓塞,发病率、病死率都很高,这些年深受国内护理学者的重视,可以说是外科方向的一个研究热点和研究重点。

下图所示为阅读文献后所作的技术路线图。

分析这篇文章的基本框架,首先探讨作者想通过这个研究做什么?他要探讨一个三甲医院住院患者VTE发生的现状、危险因素,以此来帮助护理人员识别VTE的危险因素。

第二是作者做了什么?他的团队回顾性收集了2011年到2014年1078例患者,分成了VTE组、非VTE组,分别纳入了539例患者,对两组患者的各类资料进行了比较。所使用的方法比较常规,先进行单因素分析,再采用二分类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危险因素。

第三是这个作者发现了什么?单因素分析显示这两组患者的年龄、体重指数、是否有大手术、恶性肿瘤、血栓史、肺炎等这一系列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中风、关节置换、骨盆/下肢骨折、中心静脉置管、手术史、大手术、BMI>25kg/m2、恶性肿瘤、年龄是患者发生VTE的危险因素。

最后是第四个问题,这个作者通过这个研究获得了什么?他们团队发现住院患者发生VTE的一系列相关因素包括发病率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上升、中风患者发生血栓风险比较高等等。所以作者提出建议,临床工作中应该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对患者进行动态评估,及时有效地调整静脉血栓的预防方案来降低住院患者静脉血栓的发病率。

VTE是近些年国内外外科护理重点中的研究热点。这个论文的作者从临床热点中选题,设计了一个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探讨住院患者VTE的危险因素。文章的亮点有很多。比如作者从前言、方法、结果、讨论每一步都紧扣主题,研究设计非常科学严谨,而且文内很多细节处理的非常好,对抽样方法、研究类型、资料收集、分析等都进行了非常详细的描述。这部分内容越详细,越有助于审稿人判断研究的可信度、结果的可靠性。在文末,作者给出的结论和建议又一次回到了临床护理实际工作中,充分说明研究结果对于临床工作是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的。

现在处于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一个人收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科研人员检索、阅读文献的过程应该贯穿整个工作过程。那么从选题开始都需要阅读文献,来明确研究目的、研究重点,了解研究意义,还可以借助一些好的文献梳理自己的研究方法。

护理人员,即使自己不做科研,但因为处于一个不断发展的临床工作环境中,在实际的护理过程中,也可以通过阅读近几年发表的文献来掌握自己学科领域的新知识、新进展、新技术等等,以此来保证自己护理水平在不断进步。

别人的经验分享看的再多,自己不尝试,不摸索,企图一口吃成胖子,是不现实的。多说不练假把式,要通往成功的路,没有真正的不走弯路。小白们,不要灰心,我们一边啃文献,一边累积经验!

邮箱: yhyl@tunmc.com

公司地址: 北京市顺义区安祥街12号院3号楼8层806室

优护优联

优护好课

咨询电话:010-60407671

(办公时间:周一至周五 09:00-18:00)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7273号
京ICP备19034094号-1   ©2021 Tunmc
电子营业执照
技术支持: 优护优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