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中国护理发展史

时间:2020-03-19 来源:《医学与哲学》

一、我国现代护理事业产生的时代背景

读史使人明智。医学史已经作为医学生的一门必修课,但遗憾的是,与临床医学共同并列为一级学科的护理学,还没有一本规范的护理学史教材,更无需谈在护理教育中开设护理学史这门课程。国外对护理史的研究已有一个多世纪,对我国护理史亦有较多研究,而我国护理界对其不断塑造护理学专业的历史力量却不够重视。知情护理历史,激发评判性思维。本文研究了我国护理教育与护理实践的历史演进。

从历史的视角观察我国近现代护理的发展,可以看到其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受到社会政治的影响,从而改变了护理的性质和模式。如果1880年代没有一系列政治历史事件的汇集,现代护理可能就不能引入中国。Grypma认为,19世纪80年代的五个社会政治因素的融合,为西方基督教徒在中国传教护理奠定了基础。这些因素包括中国在鸦片战争中的失败、妇女参政运动、专业化护理教育的建立、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以及学生的福音传教运动。中国在两次鸦片战争中的失败,与之付出的代价是与西方列强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获得入驻中国大部分地区的权利,消除了中国的政治障碍;妇女参政运动激发了当代女基督教徒为异教徒国家组建妇女联盟传教会(Woman’s Union Missionary Society,WUMS),抵制当时社会障碍,倡导妇女除了婚姻和母性以外还可以做一些有意义的工作;护士学校的发展也为传教护理奠定了基础,1860年,南丁格尔在圣托马斯医院创建了世界上第一所正规护士学校,从该校毕业的护士在世界各地创立了一所又一所南丁格尔式护士学校,包括中国在内;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各国科技飞速发展,新建的跨国铁路和跨太平洋客轮成为一种经济实惠的交通工具,方便了西方传教士来到我国;同时,外国学生传教布道志愿运动的发起,其口号是“让世界各国人福音化”,从南丁格尔护士学校毕业的护士是第一个回应这个口号的人。正是在这社会政治历史事件浪潮中,现代护理被引入中国。

二、我国现代护理事业发展的五个阶段

在南丁格尔时期以前,我国的传统医学一直处于医药护不分的状态,世界各国也未将护理单独列为一个专业或职业。是南丁格尔首创了科学的护理学专业,创办了护士学校,将护理作为一门科学的专业。从此,南丁格尔式护理理念作为国际护理思潮,在欧洲和北美得到重视和盛行。我国现代护理的兴起就随着各国军队、宗教、西方医学进入我国而开始了。

第一阶段:现代护理的引入、接受及发扬(1884年~1927年)

此阶段的政治历史事件是前文所述的五个事件。此时期西方传教护士来到我国传教南丁格尔式护理,并在我国建立了全国性的护理组织协会——中华护理学会(Chinese Nursing Association,CNA),使护理学在我国作为标准化专业发展。

在西方,护理是逐渐被接受的职业,而在我国最初却是受到社会抵抗的。当时国人的观点,护理即照顾,是一种家庭责任,更具有根深蒂固的性别规范和社会地位的等级制度。照顾(特别是接触身体的)只能由同性别和地位低的人来做。看护病人的工作,尤其涉及照顾病人身体的工作被认为是极端卑贱的,而作为护士却是不可避免地要做。所以西方女护士照护男女病人的习俗违反了我国文化规范,遭受群众唾弃。我国早期的协和医学院附属医院只收男病人,这也是为什么刚开始的协和护校只招男护生。直到1918年,CNA第四届全国护士会员代表大会上,由美国护士信宝珠(CNA的创办者之一)倡议,并一致通过了破除该陋习的决定。

早期教会医院的护士极度匮乏,西方传教医生承担了许多护理性工作,恳求训练有素的外国护士来到中国,旨在有效运转医院工作;信宝珠也曾在《美国护理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中国是否需要护士”,描述了当时中国民众的医护状况以及亟待尽快改变此状。这些都促使了我国护士学校的开办,逐渐在我国形成了护士专业队伍。如1884年,第一位美国传教护士麦克奇尼在WUMS的支持下来到上海传教倡行南丁格尔式护理,并于1886年开办了护士培训班;1888年,美国护士约翰逊在福州创办了中国第一所护士学校,是我国正规护理教育的起步;1900年以后,英美等国的很多护士受各国教会组织的派遣在教会医院附设护士学校从事护理教学。金雅梅女士从小在美国接受高等医学教育,毕业后于1888年回到祖国从事医务工作,于1908年创办了北洋女医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公办护士学校,培育了首批国办护校护理人才。

当时,信宝珠认为中国应建立一个全国性护理组织,对中国护理工作和护士群体进行统一管理,规范护理教育标准,培训更多的中国护士,服务于中国群众。1909年,信宝珠与英籍医生高士兰(前中华医学会主持人之一)以及其他外籍医生、护士在江西庐山牯岭成立了中国全国性护士组织——中国中部看护组织联合会(CNA前身)。1912年,CNA成立护理教育委员会,参考美国护理经验,制定了一系列有关护理教育的规定,使我国护理学作为标准化的专业开始发展。1914年,在上海举行的第一届全国护士代表大会中,选举盖仪贞为CNA会长,钟茂芳(伦敦葛氏Guy医院的中国毕业生,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留学国外接受护理教育的女性)为副会长,信宝珠为兼职总干事。会上,钟茂芳和汉学家广泛协商后,提出将“看护”改名为“护士”一词来代表“nurse”。“护”意味着关心、保护和照顾,“士”代表知识分子或学者,这个名字标志着护理作为一个护理学者的职业。CNA设有两个任务:为已完成培训计划的所有护士进行注册认证;制定并规范护理学专业标准。当时的中国护理教育没有政府的管辖,CNA负责制定所有护士学校的办学标准和招生要求,且按照美国标准设置示范课程,并举办注册认证考试。1918年,信宝珠等人筹划出版《中国护士四季报》(《中华护理杂志》前身),刊出的每篇文章都附有中文和英文。

几个世纪以来北美等国一直是全球的护理引领者,而我国的早期护理与北美的护理进程是保持同步的。国际护士会(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Nurses,ICN)于1899年在英国伦敦成立,加拿大护士协会于1908年成立,并于1909年加入ICN,美国护士协会于1911年成立[6]。而中国于1909年成立了CNA,并于1922年加入ICN,成为第11个会员国,是第一个加入ICN的亚洲国家,并且在1925年,CNA会长盖仪贞当选为ICN会长。美国的第一个护理大学课程于1899年在哥伦比亚大学开设,第一个本科学位护理教育于1919年在明尼苏达大学设立;英国的高等护理教育于1986年才确立;澳大利亚于1985年将护理教育升格为高等教育。而我国在1921年,协和医学院就已经开设了五年制大学本科护理高等教育,其办学理念与美国同出一辙,使用英语作为首要教学语言,办学方针是“护士培养与医院的经济利益分离,医院不得使用护校学生护理病人”,教学亮点是“从大二开始每天早上7点到9点到病房进行晨间护理以接近临床和病人;十分注重个案研究,学习理论后,在内科、外科病房实习,各做1例个案研究。从一位病人的入院后护理,到出院后的休养安排,自始至终负责到底。出院后,还要根据病人情况联系疗养院,或介绍给卫生所的地段护士,或请医院的社会服务部来协助解决”。如今此种教学特点已被协和医学院等高校的护理学院系重拾。由此可看出,中国早期的护理是紧随北美的护理轨迹而发展的。

第二阶段: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护理发展(1927年~1949年)

在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全国行政、教育、外交等都趋向统一,国民政府将护理教育纳入国家正式教育系统,对护理事业发展较为有利。

1928年,我国护士伍哲英开始管理与领导我国护理工作。此时期,国民政府促进公共卫生事业及进行护士培训,教育部成立了护理注册和监督护理教育小组委员会。1932年,政府在南京开办了中央护士学校,学制3年~4年,招收高中毕业生,是我国第一所公立的护士学校。1934年成立中央护士教育委员会,将护理教育改为高级护士职业教育,护理教育从此被纳入国家正式教育系统。到1935年,我国政府已经建立了约30所护理学校,护理毕业生人数稳步增长。此时期护士的职责是为住院、门诊和诊所病人提供护理服务,包括观察和监测患者病情、在医生指导下为患者进行治疗和用药、教导患者和家属进行药物管理;对当地社区慢性病患者进行随访和持续治疗,并为社区居民提供健康和清洁指导;开设护理诊所,主要服务于妇女和儿童。此时期护理已经成为我国妇女所熟悉并能接受的职业,护士的职位也从从属地位逐步转移到领导职位,担任了以前由西方传教护士在我国担任的行政和教学角色。

与此同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护理事业也有了很大发展,其创始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游离到规范、从基础护理向专科护理的发展历程。红军护士在艰苦的条件下开展护理工作,从1929年起开办护士培训班,1931年创办了我军第一所红军军医学校,在长征前培养了约300名护生。在抗日战争时期,护理队伍有了很大发展,并吸收了一批国民党统治区高级护校毕业的护士,也受到国际援华医疗队的帮助与支持,在护理组织建设与工作制度、护理教育、护理操作技术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与提高。在战时,从事战地救护的护士,毅然奔赴前线,随军于各战区,不畏艰险,冒着枪林弹雨,抢运伤兵,隐蔽、救治伤员,在野战医院为伤兵洗血衣、清伤口、敷药裹伤,为伤兵写家信,克服物资缺乏的种种困难,保卫着革命战士的健康。日军扫荡时,在我军经常活动的地区设立中心救护站,由军医、护士长负责,下辖若干医疗组,内有数名护士,分散在村子里,部队打到哪里就在哪里救治,她们的服务和情感支持鼓舞了抗敌将士的士气,她们为民族解放贡献了青春和热血。1941年5月12日,我军在延安成立了中华护士会延安分会,并召开首次护士代表大会,沈元晖当选为分会首任理事长,我军护理工作从此有了护理专业的学术指导机构。1941年的护士节前夕,毛泽东为护士题词:“护士工作有很大的政治重要性”,1942年5月,他再次为护士题词:“尊重护士,爱护护士”,指出了护理工作的重要性,肯定了护士的社会地位。解放战争时期,我军促进了医院正规化建设,也越来越认识到护理工作专业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逐步统一了护理人员的称谓、待遇、晋升等问题,以调动护士工作的积极性。在建国前,我军护理人员为保障部队战斗力、夺取革命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为新中国成立后护理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尽管在这战乱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于1949年时仍然有大约216所护士培训学校在开办,我国的护理事业从未停止发展,仍然在努力艰辛地往前走。

第三阶段:护理整顿(1949年~1966年)

1949年新中国成立,内忧外患大部分解决,国家开始巩固政权,发展国民经济,我国护理事业也进入了整顿、规划、发展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为清除新中国的外来影响力,扫除了英文资源,退出了ICN的会籍,苏联模式取代了西方的护理模式。国家积极效仿前苏联,医生管理护士,护理处于医疗的从属地位,这严重阻碍了护理学科专业的发展。由于护士急缺,为加速培养护理人员,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1950年将护理教育列为中专教育,取消大学本科教育,以缩短护理教育的培养周期,缓解护士急缺问题。这虽然增加了护士人数,但却使护理学缺乏理论基础,成了一种职业培训,加上与西方国家缺乏交流,护理学科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但护士在党和领导的关怀下,以前遗留下来的政治生活、工作待遇、发展前途等问题得到相应的解决,全国护士的工作热情被调动起来,医院护理走上轨道并开始发展,护理工作制度逐步规范、护理技术革新得到快速发展与突破。解放后十年间,护士人数从解放前的2万余人增加到13万8千人(不包括部队护士)。护理前辈们也积极推动护理事业的发展,1954年再次创办《中华护理杂志》,1958年中华护理学会被吸收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成员,1961年在北京第二医学院(首都医科大学的前身)恢复了高等护理教育。期间像吕式瑗老前辈精湛的创伤骨科护理技术为北京积水潭医院的重症创伤病人提供了优质的护理服务,其爱岗敬业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黎秀芳提出和建立的“三级护理”制度和“三查七对”制度,至今仍普遍实行。

第四阶段:护理重创(1966年~1976年)

此阶段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文革严重阻碍了我国学术界的发展,护理事业也遭受重创。医院规章制度被废除,护理工作被认为是没有任何技术和知识含量的,没有经过正规培训的任何人都可以护理病人。医院内护理工作由家属承担,病房得不到护士的管理而出现混乱、病人得不到护士的治疗和护理病情恢复缓慢,严重阻碍了护理技术的发展。护校停办,北京第二医学院的高等护理教育仅开办了一届,第二届在文革时期被迫停办,人才培养中断。护士及学生上山下乡,支援边疆,造成了城市医院护士队伍的断层。此外,中华护理学会及其创办的《中华护理杂志》停止了所有学术活动,严重阻碍了护理学科专业的发展。但广大护理工作者仍坚守岗位,积极开展护理工作,在改善广大农村和社区群众的医疗条件和保健工作方面做出了成绩。在此期间,西方的护理学科正处于蓬勃发展时期,我国已与国外的距离大大拉远了。

第五阶段:护理快速发展(1976至今)

1978年的改革开放政策推动了我国护理事业的发展,促进了护理国际之间的交流,我国护理重新走向世界。

1977年《中华护理杂志》复刊;1979年,恢复了中专护理教育。许多早期毕业于协和医学院以及在西方传教护理时期受过高等护理教育的老一辈护理专家,对停办高等护理教育深感遗憾,认为仅以中专作为培养护士的唯一途径会滞后我国护理事业发展,于是开始积极呼吁重新建立高等护理教育。1983年,天津医学院(天津医科大学前身)首先恢复了五年制大学护理本科教育,1992年开设了护理硕士课程,2004年协和医学院护理学院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护理学院联合培养护理专业博士研究生,至此一个中专、大专、本科、硕士、博士的多层次护理教育体系已完备。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提高了护理科研水平,学术论文撰写质量有了质的飞跃,从回顾性、总结性的文章转向前瞻性、科研式的,更好地服务了临床护理实践。除了认识到高等护理教育是培养护理人才的关键,还意识到临床护理质量的重要性,原卫生部于1994年开始举行每年一次的护士执业水平考试。护士注册制度的建立为护理赢得了专业地位和国家认可。2008年颁布了《护士条例》,维护了护士的合法权益,规范了护理行为,使护理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2011年护理学科升级为一级学科,为护理学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护士队伍不断壮大,专业素质和服务能力逐步提高。据调查,1980年我国注册护士总数为46万,2000年为121万,2010年205万,截至2016年底达到350.7万,扭转了全国医护比例倒置的问题。护士队伍的学历水平不断提高,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护士达62.5%。临床护理专业技术不断提高,护理质量控制和持续改进体制不断健全,护理行为得到进一步规范,提高了护理质量,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不断提高。护理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护士积极性得到有效调动。护理服务领域拓展到社区和家庭,服务内容从疾病临床治疗向慢性病管理、老年护理、长期照护、康复促进、安宁疗护等方面延伸,以满足群众多层次的健康需求。护理工作者在护理岗位上践行着维护健康的专业职责,弘扬着南丁格尔无私奉献、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和世界人民的赞誉和信赖,从1983年我国第一位南丁格尔奖章获奖者王琇瑛获此殊荣后,已有79位护士被授予了国际上护理界的最高荣誉——南丁格尔奖章。

我国护理重新登上国际舞台,护理专家们陆续出国考察,学习国外护理经验,进行学术交流与合作,宣传我国护理事业,扩大国际影响。2013年,在外交部、中国科协、原卫生计生委和CNA的不懈努力下,我国重新成为ICN会员国。2017年,在巴塞罗那ICN会议上,CNA获得了第二届ICN创新奖,并在大会上介绍中国护理经验,在世界护理舞台上发出中国护理的最强音,一个崭新的跨国护理思想交流又和西方国家交织在一起了。

结语

我国护理事业受国内外社会政治因素和战争、自然灾害的影响,几经波折坎坷地走过了百年历程,凝聚了几代人矢志不渝的艰苦奋斗和努力,他们勇敢地走在最前线,用鲜血、用生命履行天职,在提高人民生命安全和健康以及推动护理事业发展方面发挥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把我国近现代护理史的研究视角伸向世界,便不难看出我们的优势和差距以及我国护理历史在全球护理环境下的意义。我国近现代护理和西方护理有着不同的历史轨迹,但他们在20世纪初有着共同的历史时刻,其护理进程是保持同步的,期间由于战争和国家政策的影响,与西方隔离了,直至1978年改革开放才又走向世界,与国际先进护理接轨,并快速发展,且在国际上有影响。护理学科要发展,就要不断科学化和系统化,不断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和方法理论,不断总结经验,改进临床实践,踏上具有中国特色的护理道路,推动护理学科的发展。

邮箱: yhyl@tunmc.com

公司地址: 北京市顺义区安祥街12号院3号楼8层806室

优护优联

优护好课

咨询电话:010-60407671

(办公时间:周一至周五 09:00-18:00)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7273号
京ICP备19034094号-1   ©2021 Tunmc
电子营业执照
技术支持: 优护优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