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C 应用中的护理问题与对策

时间:2020-05-12 来源:中华护理杂志

PICC(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是经外周静脉插入的中心静脉导管, 是静脉输液的安全可靠通道。

1.穿刺过程中相关问题的原因分析和护理

(1)穿刺过程中出现心律失常:出现心律失常原因主要是导管插入过深,进入心房, 或刺激上腔静脉丛引起。

预防方法: 准确测量静脉的长度。在实际置管操作中, 应 在测量体表长度的基础上减去患者皮下脂肪厚度1~2cm。测量中应注意不同穿刺静脉的行程, 贵要静脉的行程要比头静 脉短, 老年人、有心脏疾患的患者, 在实际置管过程中要宁短勿长。在测量时应考虑患者的身高及臂长。患者置管后必须做X线摄片以确定导管的位置, 若导管过长应及时调整长 度并重新固定。

(2)置管不成功:穿刺血管和置管时机的选择是提高置管成功率的关键。

在穿刺时应首选贵要静脉, 其次为肘正中静脉, 头静脉置管 成功率最低。头静脉进入腋静脉处形成的角度较大, 有小分枝与颈外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相连,在臂部上升段还有狭窄, 最易引起置管困难。送管时因导管刺激引起血管收缩或痉挛可致送管困难,此时嘱患者充分放松, 并根据送管的长度 对局部血管进行顺导管走向按摩, 使静脉舒张后再送导管。也可嘱患者调整肢体角度,在患者上肢伸展为不同角度的同时, 边推注生理盐水边送导管, 动作要缓慢轻柔, 以免损伤静脉内膜。

2.穿刺后相关问题的原因分析和护理

(1)穿刺局部渗血:多见于穿刺后24~48h内,穿刺点局部可见少量渗血。导致渗血的原因: 患者的血小板数 量减少及凝血功能异常;穿刺时直刺血管;穿刺后压迫方法不正确, 压迫时间短; 穿刺侧肢体过度活动。

在临床维护中发现, 缩小压迫的面积, 及早持续压迫可达到较好的止血效果。穿刺后使3M( 5cm×7cm)敷料覆盖穿刺点,外贴3M(10cm×12cm)透明敷料, 并立即给予2cm× 3cm、厚2cm的纱布垫压迫在穿刺点上方,外用3M自黏绷带包扎,压迫24h。对凝血功能异常及渗血严重的患者, 可将凝血酶粉夹入2cm×3cm的无菌纱布两层之间, 外敷在穿刺点上方并用透明敷料固定, 再行加压包扎, 48h后换药。穿刺时避免直刺血管, 以便依靠皮肤组织的收缩抑制穿刺点的渗血。对活动受限患者, 避免在受力侧及僵直、肌紧张侧穿刺,加强对置管患者术后活动的宣教, 穿刺后48h内避免反复更换敷料, 以免影响穿刺点的愈合。

(2)静脉炎

原因主要有: 导管置入部位的静脉走向弯曲, 穿刺后肢 体屈肘过度, 导管刺激静脉内膜; 置管困难并反复送管; 导管 过粗; 穿刺技术不熟练等。化学性静脉炎是患者自体对导管 材料产生反应及血管内膜不能耐受输入的强刺激性药物。细 菌性静脉炎多为患者自身抵抗力低及局部感染所致。

置管前正确选择管材, 评估穿刺静脉; 置管过程中, 提高 穿刺成功率, 避免反复送管; 置管后前5d, 每天给予局部温湿 敷3~4次, 每次20min,可预防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我病房在置管穿刺前使用生理盐水100ml+地塞米松注射液2mg+利 多卡因注射液2ml浸泡导管3~5min, 降低了静脉炎的发生。

(3)导管异位

出现导管异位的原因与患者局部血管的解剖变异有关, 导管固定不牢, 患者肢体活动过度可引发导管的漂移。穿刺成功后应立即拍胸片确定导管位置, 日常维护时应加强导管的固定, 注意记录导管在体外的刻度,加强对置管 患者日常活动的指导。

(4)导管脱出

主要原因是:敷料潮湿松动;输液接头连接不当; 穿刺侧肢体过度活动;长时间渗血渗液导 致导管脱出。

每次换药时应将体外导管完全固定于敷料下,有潮湿松动及时更换。采用多通道输液时应更换多腔可来福接头,避免使用三通接头直接连于导管末端。及时处理穿刺后的渗血渗液情况。

(5)血栓形成

主要症状为穿刺侧手臂疼痛、肿胀,可为整臂或半臂,两臂颜色有差异,皮肤温度不同。在置管前应准确测量臂围,排除既往静脉栓塞病史。日常维护中,加强观察 对比,及时发现上述症状并处理。


参考文献

[1]宋葵,戴雪松.PICC在肿瘤患者应用中的护理问题与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7(08):742-744.

邮箱: yhyl@tunmc.com

公司地址: 北京市顺义区安祥街12号院3号楼8层806室

优护优联

优护好课

咨询电话:010-60407671

(办公时间:周一至周五 09:00-18:00)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7273号
京ICP备19034094号-1   ©2021 Tunmc
电子营业执照
技术支持: 优护优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