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纳与承诺疗法

时间:2020-05-12 来源:护理研究

一、概念

接纳与承诺疗法(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 ACT)):是新一代认知行为疗法,中最为代表性的经验性行为治疗方法通过正念、接纳、认知解离、以自我为背景、明确价值和承诺行动等过程以及灵活多样的治疗技术,帮助来访者增强心理灵活性,投入有价值、有意义的生活。

二、起源

ACT是由美国治疗师 Steven C.Hayes于20世纪90年代初所提出,是第三代行为疗法中最具代表性的经验性行为治疗法。ACT的最终目标不是减轻病人的临床症状,而是帮助病人觉察早已存在的想法和感觉,帮助其掌握有效的应对方式来应对不良情绪,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做出行为改变,提高病人的心理灵活性 。

三、理论背景

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CBT)作为第二代行为疗法在临床干预中表现出了良好的效果,然而伴随着研究的深入,CBT的核心理论受到了挑战,研究者发现预期的治疗效果会在CBT理论中关键干预措施之前就已出现,认知内容的改变并不能解释CBT的效果。因此,第三代行为疗法应运而生,主要包括辨证行为疗法、内观认知疗法及ACT。

ACT的哲学背景是功能性语境主义,强调理解事物与分析问题必须动态地考虑整个事件及其发生的背景。治疗师关注的是心理事件的功能即个体与所处情 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不是局限于“原始认知内容的改变”(如直接改变不良情绪或不合理信念本身)。

ACT的理论基础是关系框架理论(relational frame theory,RFT)。RFT认为人类语言和认知的核 心是具有一种习得的和受语境控制的能力,可以人为地给事件建立联系,并根据这些联系改变具体事件的功能。具有语言能力的人类可能在任何情境下,甚至可能在与原有情境性质相反的情境中产生痛苦的想法。比如过生日可能引发“如果我没有被虐待,我的生活会更快乐”的感叹,实证研究已经证实,人类不能 通过简单地回避环境就解决自身的痛苦,而试图改变 或压制某种思维与情绪的联结,反而会加强非理性的联系强度。因此,关系参照理论很好地解释了认知领域的针对认知内容的改变为何有时适得其反,也为ACT的冥想、接纳、融合等技术找到了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江韵.接纳与承诺疗法在护理领域的应用进展[J].护理研究,2020,34(01):96-100.

邮箱: yhyl@tunmc.com

公司地址: 北京市顺义区安祥街12号院3号楼8层806室

优护优联

优护好课

咨询电话:010-60407671

(办公时间:周一至周五 09:00-18:00)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7273号
京ICP备19034094号-1   ©2021 Tunmc
电子营业执照
技术支持: 优护优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