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发现腹部术后伤口裂开,立即通知医生。 2.安慰病人,嘱病人禁止活动,禁食,禁饮,避免用力。 3.配合医生处理伤口并做好术前准备。 4.遵医嘱执行治疗方案。 5.术后进行胃肠减压。 6.必要时建立静脉通道,给予适量抗生素。 7.作好护理记录。 .....
1.立即吸氧6~8L∕min,同时通知医生。 2.置病人于仰卧中凹位,头与躯干抬高20~30°,下肢抬高15~20°(卧位应根据受伤部位不同进行调整,如:骨盆骨折病人需平卧位),增加回心血量及改善脑血流。 3.迅速为病人建立静脉通道,必要时采用双通道,输入液体及其他血液品,补充血容量。如病人继续出现血压下降,心率﹥120次/分、血压﹤80/50mmHg,且神志恍惚,四.....
1.预防 (1)完善术前胃肠道准备:成人择期手术前常规禁食12小时、禁饮4小时,小儿禁食(奶)4~8小时、禁水2~3小时,以保证胃排空,避免术中发生胃内容物反流、呕吐或误吸。 (2)术后体位:麻醉未清醒时取去枕平卧位,头偏向一侧,麻醉清醒后若无禁忌可取斜坡卧位。 (3)清理口腔:一旦病人发生呕吐、立即清理口腔等处的呕吐物,以免口腔内残存物造成误吸。 .....
(1)立即停止输血,更换输血器,改换生理盐水,遵医嘱给抗过敏药物。 (2)情况严重者通知医生停止手术保留未输完的血袋,已备检验,报告护士长。 (3)病情紧急的患者应备好抢救药品及物品,配合麻醉医生进行紧急救治。 (4)若是一般的过敏反应,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并做好记录,安慰患者,减少患者的焦虑。 (5)按要求填写输血反应报告卡,上报输血科。.....
(1)医嘱处理护士接医生下达的医嘱后,认真阅读及查对。 (2)查对医嘱无质疑后确认医嘱。 (3)医嘱处理护士按医嘱执行要求的缓急分配给护士执行。 (4)医嘱执行护士接医嘱执行单后,认真查对,严格按照医嘱的内容、时间等要求准确执行,不得擅自更改。 (5)医嘱执行后,应认真观察疗效与不良反应,必要时进行记录并及时与医生反馈。 .....
1、下达与执行医嘱的人员,必须是本院具备注册执业医师与注册护士资格的人员,其它人员不得下达与执行医嘱。 2、医嘱一般在上班后二小时内开出,要求层次分明,内容清楚。转抄和整理必须准确,不得涂改。临时医嘱如须更改或撤销时,应用红笔填“取消”字样并签名,同时向护士交代清楚。医嘱要按时执行。开写、执行和取消医嘱必须签名并注明时间。 3、医师写出医嘱后,要复查一遍。护士对可疑医.....
导管脱落应积极预防为主,针对脱落的原因认真、切实做好各种预防措施。根据医院制定的住院患者管路滑脱风险评估表分:低度风险(0-7分)、中度风险(8—12分)、高度风险(≥13分)对各类置管患者进行管路滑脱风险评估,并相应做出有效防范措施来预防。 根据患者的年龄、意识、情绪、病人活动情况、管道的种类、疼痛程度及沟通能力对患者进行管路滑脱的风险评估,评估患者可能发生导管滑脱的危险因素,.....
摘下防护镜,放入消毒液中 解防护服 摘掉手套,一次性手套应将里面朝外,放入黄色塑料袋中,橡胶手套放入消毒液中。 脱掉防护服,将反面朝外,放入污衣袋中。 脱下鞋套或胶鞋,将鞋套里面朝外,放入黄色塑料袋中,将胶鞋放入消毒液中。 摘口罩,一手按住口罩,另一只手将口罩带摘下,放入黄色塑料袋中,注意双手不接触面部。 将手指反掏进帽.....
所谓疫点是指传染源可能向周围播散病原体的范围,亦即易感者可能因此受到感染的范围。这一定义有几层含义: 疫点内存在或在一定时间内曾经存在传染源(死亡后或转移后可以不存在),传染源有一定的活动范围。 传染源播散或可能播散了病原体,这些病原体在环境中能存活一段时间并可通过某些方式向周围进一步播散。 播散的病原体具有使易感者感染的可能。 常常以病家(或.....
清洁区进入潜在污染区:洗手→戴帽子→戴医用防护口罩→穿工作服→换工作鞋后→进入潜在污染区。手部皮肤破损的戴乳胶手套。 潜在污染区进入污染区:穿隔离衣→戴护目镜/防护面罩→戴手套→穿鞋套→进入污染区。 脱摘防护用品应遵循的程序: 医务人员离开污染区进入潜在污染区前:摘手套、消毒双手→脱隔离衣→脱鞋套→摘护目镜/防护面罩→洗手和/或手消毒→进入潜在污染区,洗手.....